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纵横 > 审议意见
关于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决议执行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3-11-06 16:53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10月27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决议执行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的决议》执行工作,专题研究部署,系统谋划推进。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思路明晰;项目赋能,产业发展后劲增强;集聚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深化改革,城市产业生态优化;优势明显,产业规模全省领先。

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执行《决议》仍需努力。统筹机制尚不健全,上争的专项扶持政策还不多,打造国家级原料药基地尚未取得突破,大健康产业数据统计缺乏专门的分类和指标体系。二是创新力竞争力有待提升新药研发投入强度不高,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的不多,政府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自给自足能力弱,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上也有待加强。三是重大项目建设有待突破。引进知名跨国医药巨头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多,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的项目偏少,缺少50亿元以上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发展赛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产业要素支撑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不足,一般技术人才、熟练的产业工人、成熟的检验检测人员较缺乏,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一些本土培育多年的成熟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平台载体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金融支持亟待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在举全市之力上,要强化主观能动性。对照省委《意见》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针对上争的政策、项目、资金还不多等问题,市级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压实责任;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落实的主动性,及时研究梳理政策,找准重点、难点,加大上争力度,提高对接密度,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落地见效。要及早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和统计分析制度,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在创新发展上,要激发内生动力。针对调研中各方普遍反应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不够、转化不够等问题,要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成果转化加快创新平台改革,深入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高政府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质效,强化市场化运作。要加快科创中心的建设速度,实施与项目、企业、园区的对接,并使其尽快发挥效能。离岸创新是泰州“扬长避短”抓创新的有效手段,要加快离岸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搭建本土企业离岸研发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到泰州转化应用。要提高各类新药研发投入强度,加快从研发、试产、临床试验到投产的步伐,使上市新药能尽快抢占赛道,形成市场份额。

三、在项目建设上,要突出产业集聚。针对与南京、苏州等周边地区相比,我市招引的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明显偏少的现状,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实项目,在化学药、中药等传统领域“拉长板”,在疫苗、诊断试剂等新兴领域“锻新板”,在原料药生产领域“固底板”,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支撑和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强链式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取得更大成效。与此同时,要梳理、培育和转化创新成果,实施更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化。要密切关注“后疫情时期”疫苗试剂、特殊物资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助推企业健康发展。要注重实施科学考评,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评价办法,以严格的检查考核传导压力,以认真的督促协调减少阻力,促进项目开工率、入库率、投资完成率、项目回报率的提升。

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要增强比较优势。检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标准,关键是看有多少企业愿意到泰州投资、发展。要用好省改革赋权,夯实“人优我特”的环境优势,打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稳定的法治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在提高医药项目审批效能上取得突破。在国家实施药品集采政策、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大背景下,切实加大对医药企业的工作指导力度,帮助我市医药企业合规经营、稳定销售、拓展市场。要着力优化引才、育才、留才环境,为各类人才迸发才智、创新创造厚植沃土。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