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专题 > 主任会议
泰州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主任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24-05-28 17:31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2024年5月16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气象防灾减灾情况的汇报,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调研报告。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保障,完善预警预报,突出快速响应,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水平,统筹推进有力度,基础能力有支撑,气象服务有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会议同时指出,虽然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科技创新应用亟需加强、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气象法治及气象文化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

会议建议:

(一)要完善保障机制,形成综合防御合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生命安全,关系民生福祉,是综合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前哨。一是要完善“气象+部门”的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应急、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生态环境、消防救援等部门间共享共商共防,完善三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畅通信息、加强对接、形成合力。二是要完善“气象+网格”的参与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韧性。三是要完善“气象+宣传”的科普机制。探索建立由气象、应急、教育等部门广泛参与的科普宣传网络,推进气象文化、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预警信息及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掌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要强化科技赋能,夯实防灾减灾基础。要搭建灾害与风险的“瞭望塔”,把基础能力、科技水平、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的“基石”,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一是做强基础能力支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支持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推进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气象部门要切实加大上争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落户泰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密建设重点地区区域气象自动站,推进智能台站建设,完善重点区域立体监测体系,织密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拓展城市、农村、交通、能源等专业气象观测领域。二是做强科技水平支撑。聚焦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紧盯强对流监测预警服务、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等关键领域,深化局校、局企合作,强化科技支撑,通过研判应用气象数据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三是做强人才队伍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培养一批热爱气象事业、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才,同步培育基层一线优秀人才,打造泰州气象人才储备梯队。同时,要把气象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气象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扶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灾害防范等项目的地方财政投入力度。

(三)要提升服务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大服务观”,提高均等化、数字化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打造更加开放、多远、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一是创造更多决策价值。建立递进式预报预警产品体系,依托《重要天气报告》等载体,对气象灾害加密精细服务,及时精准报告,为市委、市政府防灾减灾提供高质量决策依据。二是创造更多社会价值。面向重要领域、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提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建立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要着力提升对极端恶劣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积极服务相关部门,严防次生灾害,做到早防范、勤巡检、保安全,提升农业气象、水利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生活气象服务水平。三是创造更多生态价值。依托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索开展气候生态品牌创建,上争建设气候康养示范基地,推动气象服务于地方文旅、康养产业的有效融合,更好促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四)要健全体系建设,推动气象治理能力现代化。气象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每前进一步,气象法治建设也要跟进一步。一是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规体系。要认真贯彻实施气象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社会组织等采集气象信息行为,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探索启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二是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要分类制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规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可行性论证规范等标准体系,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的事实监督和反馈,不断提升标准质量和适用性,从而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三是健全精准高效预警体系。聚焦重大灾害、重点流域、关键地区,统筹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增强科学预警能力,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确保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