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关于海陵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4-11-13 09:23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陵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工作要求,借势两区融合改革赋能,初步构建以种子种苗产业为龙头,优质稻麦、健康水产、绿色果蔬、特色花卉、生态畜禽农产品加工物流为为支撑,以康养旅游为延伸的“1+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养业保供有力。拥有万亩良田稻麦综合示范基地3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规模化养殖场45个,粮食总产稳定在1.8亿斤以上,蔬菜年供应量22万吨以上,水产年产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农业加工业稳步发展。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个,2023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超17%。启动规划总面积约1440亩,集健康食品加工、宠物食品用品、高端农业装备、冷链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农业服务业有序推进。围绕泰州城北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培育休闲农业旅游新业态,建设华港多彩垎岸等项目,串联童话森林、秋雪湖生态景区、麒麟湾生态园等景点,推进农文旅融合示范核心建设打造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带。

二是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加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1.1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6万亩,加强设施农业建设,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10.4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5.36万亩,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2.22%36.97%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龙溪港退圩还湖、卤西灌区节水改造等一批工程,为农业增效奠定坚实基础。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9.64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植保、机收、烘干、机械还田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95.5%拥有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场2个,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特粮特经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科技保障力度逐步加强。先后建成1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1个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4个省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省内外高校合作,联合开展优质水稻食味改良等近20项重点研发技术攻关,实施省市级种业攻关项目13个。

三是产业质效进一步提质升级。经营主体有效培育区域内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龙头企业共有31家,共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服务联盟2个,建成2个农民培训中心、3个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农业咨询服务中心、4个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电商发展中心。主导产业不断做大。红旗种业种子销量进入全国八强,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达3500多吨,约占全国杂交水稻出口量的15%。国家水禽基因库保种资源36个,保存鸭、鹅等水禽品种占全国的53.7%年生产中华绒螯蟹种苗5万公斤,占全国市场15%做大苏中园艺、一鸣花卉等重点企业,综合年产值近2亿元。重大项目加速落实。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4个,淡水大黄鱼育繁推一体化、罗氏沼虾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交易城、花栖云里等一批产业化项目有效落实,推进链式集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些影响或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种养业延伸不长,大多还留停在低端种养层面,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产业链向后延伸不充分,农产品仓储中转平台建设滞后,农村冷链物流网络覆盖不全,农产品上行供销渠道相对分散,与大型商超、龙头企业对接能力不足,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加工业规模不大,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海陵仅有19家,占比4.63%;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收884.47亿元,海陵仅为21.19亿元,占比2.39%。现有企业连接两头不紧密,例如梅香集团采购的鸭蛋等农产品原料为南通等地生产,卫岗乳业在海陵没有奶牛场。农产品仍以粗加工和简单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尤其是后端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严重不足,农产品价值增值较低。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商主体,电商线上销售规模和线下带动能力需要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特色不够突出,休闲、旅游、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群众体验度、认可度不够,农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质态不高。总体而言,现代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链仍处于建链阶段,无法形成企业集聚效应及相互链式支撑。

二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科技赋能不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际大型种子企业平均为15%,国内前50强平均为7.9%,而红旗种业等企业平均不到5%。种子种苗企业以繁推为主,研发投入、新品种开发、带动融合能力等还有所欠缺。花卉产业缺少种苗繁育环节,需要大量高价进口,高价值环节缺失,利润大头被外方拿走。现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以保种为主,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低,未能推动区域内养殖企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强而优的水禽种业产业优势。智慧农业不强,虽然建设了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但是只开发了大田遥感及智慧渔业2个特色化应用场景,且企业覆盖数量少,前期基础数据收集工作还有待加强。智慧农业前期投资需求大,相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不够。品牌特色不优,农产品品牌基础差,虽然围绕泰稻、泰麦、中华绒螯蟹、姜曲海猪、地方水禽等产品,打造了一批字号、字号品牌,但由于产品相对单一局限在初级农产品,总量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难以进一步彰显,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产业主体规模不强。优质项目储备不多,投资后劲不足。由于我区农业载体较小,农业招商受限条件较多,重大项目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落地难,2023年项目个数14个,投资额5.1亿元,全市平均项目个数25个,投资额15.6亿以上。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保有量31家,年销售收入58.26亿元与全市第五名姜堰区115亿元相比仅占二分之一,与第一名的兴化430亿元相比仅占13.55%。现有农业项目,大多采购和销售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不大,储备项目中,农旅融合质态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不多。龙头企业培育不够,带动能力不强。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的占比仅3%左右,产值在全市的占比更低,需要进一步培养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对本地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缺少与本地农户沟通的桥梁,生产联系存在一定脱节。如海陵拥有稻麦、水产、水禽、花卉等特色产业集群,但是目前优势品种在我区的自有推广程度还不足,罗氏沼虾”“淡水小黄鱼等特色优势品种在区内的水产养殖中占比较低,同时本地水产养殖户(场)也面临缺少品牌支撑、利润较低的问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效应较低。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由于分散生产经营,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

四是产业支撑基础薄弱。农业相关人才缺乏。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关乎农村产业升级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不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土地问题制约明显。海陵作为主城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连续多年未有增加,2022年泰州市划走海陵区一般农用地5000亩,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更加稀缺。同时,城区、近郊等处仍有很多零散土地性质为基本农田,因面积较小,无法修建高标准农田,又无法开发利用,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在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用地上,项目落地难或者等待批复的周期长,影响相应项目整体的发展与经营。资金投入保障不足。农业产业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较慢、风险较大,导致很多投资者投资持谨慎态度,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2021年园区改革后,原农业园区所有资产都划归农发集团(农发集团属于市国资委管理),没有资产进行再融资,目前奖补资金已经使用,新的增量资金又难以继续大量跟进,小打小闹又是杯水车薪难以奏效,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后续发展。

三、意见建议

1科学谋划,优化产业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结合城北生态经济带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深入调查市场,提升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避免和区域内产业形成低效同质化内卷型竞争。要优化农业种养业,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定,围绕都市城郊型农业定位,瞄准高端市场,扩大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种植,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设施农业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巩固水稻、水禽、水产等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要壮大农业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进度,加快招引项目入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发展精制米面、蛋白粉、膳食纤维、酶类等高附加值健康食品,降糖米、低谷蛋白大米等功能性大米等,做强做优做细食品产业。要围绕农机装备补短板,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头发力,抓住产业政策支持期,鼓励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搞好跨界研发制造,加快短板机具产业化进程。要提升农业服务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健康发展。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配套服务,发展集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拾趣四季休闲精品线路,带动特色农副产品销售

2因势利导,提升产业层次。现代农业处于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型,劳动力型向技术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层次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提高产学研融合效率。发挥现有科研平台优势,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动植物防疫检疫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把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积极对接上中下游各类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落地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供需精准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健全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户到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步伐。推动农业与数字信息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现有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和部门工作需要,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内涵,在三水一花等产业特色化应用场景方面下功夫,把大数据建设做实、做细、做好。加快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种业产业园智慧综合平台项目和区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扩充平台数据数量和质量。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全产业链智转数改,做好技术支持及宣传引导,不断提升全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要强化品牌赋能。加大梅香、弘梅等乡土品牌培育,讲好产品故事,打造特色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爆竹香丝瓜”“港口紫荷芋”等单品类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打造全品类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比例。扩大字号稻麦、水禽、水产在全区的种养面积,以品牌提升销售、以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共赢。

3精准施策,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提升的必经之路,但要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没有规模农业做基础是不可行的,规模化经营可以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提高土地、资金、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大项目招引。继续推进、深化项目为王,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完善优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将内部挖潜外部借力统筹起来,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加、新、高项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努力实现重点项目接替有序的良性循环。要培植龙头企业。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晋升一批的发展思路,聚焦本土中小企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梯队,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库。全面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积极协调支持,加大项目奖补、资金扶持力度。聚焦品牌创建,积极指导各龙头企业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溢价。要强化利益联结。依托农业主导产业链条,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签订多级订单、农户要素入股和双向入股等方式密切合作,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链延伸、多业态融合带来的好处,实现多环节获利增收。强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鼓励合作社向股份制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建立各种合作社联合社以及产业化联合体。

4统筹协调,强化产业支撑。农业产业要发展,要重点解决好”“”“的问题,不断强化要素支撑。要加强人才智力支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引进来和本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新产业新业态专业人才培养。 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的培养,发挥土专家作用。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创业人员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加入到农村产业发展当中,从而形成一支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能够扎根农业、推动农业健康发展的高素质基层工作队伍。要强化用地要素保障。整合闲置资源,利用闲置住宅、厂房、校舍等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对零散、边角土地进行整合,深入开展土地整治与置换,释放土地潜力,对获取的增减挂钩指标,进行跨区域科学调配,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对于布局较为零散偏远的非特色保护村庄,要限制建设发展,逐步撤迁并居,腾挪出农村发展的土地空间。探索完善宅基地超面积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模式,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做好国家、省、市各类政策、资金等全要素上争工作,抓住国家超长期国债机遇,加快包装重大农业项目,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对重点产业根据关键链条、产业短板、发展趋势等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奖补,鼓励撬动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通过完善财政税收、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方式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支持。对发展前景好、效益高、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项目通过资源整合、项目配套和资金奖补方式予以扶持。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