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地处泰州市泰兴东部,是泰兴市域“副中心”,下辖66个村(社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近年来,黄桥镇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积极构建民情快反映、民求快回应、民需快办理、民困快解决的工作机制,在镇区人口集中的广场,设立“民情小屋”,接待群众、收集建议、交办问题,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依托黄桥大剧院广场,扎实推进“1+N”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建设。“1”就是人大主题广场。该广场位于镇中心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健身休闲、聊天议事的集中点,每天有上千群众到此活动,在广场设实践点能够更好地走进群众。广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功能,包括人大知识宣传、人大代表议事、群众意见征集、基层立法联系和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等,多角度、多方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民心。 “N”是“民情小屋”以及人大代表工作站等多个代表履职阵地。“民情小屋”作为核心载体,位于镇中心广场。此前,黄桥镇人大采用在人大主题广场设长桌长凳的方式接待选民群众,后经选民群众建议,建设了固定接待场所,“民情小屋”由此建成。 为用好“民情小屋”,黄桥镇人大确定了三大定位: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解决民生难题;二是立法意见征集点,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前哨功能,广泛征求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数字人大站点,统筹线上线下民情民意,在线征集、智能分析、及时反馈。 
如何确保“民情小屋”正常运转、发挥作用,黄桥镇人大经过实践,提炼出“七字工作法”。 “听”:定期接待、听取意见。全镇206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进“民情小屋”,每周五上午安排4名人大代表轮值接待,做到代表在一线听取民情民意。 “处”:民生诉求,快速处理。针对群众反映的“民生微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分级分类处理,确保简单问题立即办、复杂问题限期办、疑难问题联合办。 “报”:分析研判,及时上报。按照小切口、具体化、可操作的原则,汇总各类诉求,提交镇党政和人大办分析研判。 “议”:多方商议,科学决策。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镇党政和人大办进行梳理汇总、同类合并,初步确定具体事项提交“民生微事项”服务工作小组讨论商议。 “督”:全程监督,闭环管理。按照“谁接待谁督办”原则,人大代表全过程跟踪督促办理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通过回访机制了解群众满意度,形成闭环式管理。 “亮”:依据进度,亮灯管理。已办理的亮绿灯、办理中的亮黄灯、未办理的亮红灯。并通过“民情回音壁”公示进度,接受群众监督。 “评”:民主测评,当场亮分。镇人大主席团每半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民生微事项”项目和承办部门进行民主测评,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投票测评,并公示测评结果。七字工作法形成了民意收集、办理、监督、反馈的闭环机制。 
“民情小屋”运转以来,人大代表与群众交流中,群众总是点出一些“小而急”的问题,但也面临着经费缺乏等实际困难。
针对这一实际,2023年,黄桥镇人大主席团提请镇党委研究出台《“民生微事项”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由镇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解决接待过程中群众反映的紧急型“民生微事项”。 2023年以来,累计确定“民生微事项”34个,使用专项资金153.58万元,其中,2023年15个、使用专项资金59.8万元;2024年12个、使用专项资金59.6万元。2025年截至目前,确定“民生微事项”7个,使用专项资金34.18万元。涉及道路维修、亮化提升、排水抢修等民生关切领域,解决率超95%,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下一步,黄桥镇人大将进一步深化“民情小屋”民主实践,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强化意见建议跟踪督办,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守护民生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