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引领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会工作部作为新组建的党委工作部门,肩负着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大代表,我将牢记代表职责,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牢固树立党建引领这一鲜明导向,围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服务、高水平保障”目标,深入开展“四新四化”专项行动,努力为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开好头、起好步。 一、探索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化 一是健全领导体系。聚焦中央和省创新基层治理新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门具体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研究基层治理领域的重大政策、部署重点工作、督办重要任务,抓好系统谋划和整体布局。加强跨部门协作联动和政策衔接,发挥好全体会议、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等作用,推动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构建“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党组织纵向贯通,属地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横向联动的组织网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办重点事项,集中会商会办,推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大支部实质化常态化运转。三是健全考评体系。开展基层治理成效评估,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纳入年底党建考核指标和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制度,排查整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薄弱村(社区),推动市县社会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精准指导,有针对性地落实包保措施、提升治理效能。 二、打造新场景,推动城乡服务均衡化 一是打造社区宜居场景。落实党群服务中心“建管用”工作要求,重点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统筹使用相关部门在村(社区)设立的各类活动阵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联”起来、闲置资源“活”起来,持续推进“邻里中心·五美驿站”建设,把社区打造成百姓“爱来、想来、常来”的场所。二是打造全域服务场景。把服务群众作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治理于服务,以服务促治理,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强化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供给,推动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全覆盖。积极引导就业创业、卫生健康、养老育幼、家庭教育指导等专业服务进社区,放大心之桥“333”心理健康等特色服务品牌效应,不断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三是打造邻里互助场景。强化“五社联动”工作机制运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联系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广“睦邻节”做法,开展社区“邻里节”系列活动,营造邻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四是打造智治应用场景。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数据融合和开放共享,实现数据信息“一网汇聚”、协调联动“一网指挥”、风险动态“一网感知”。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立足实效,开发更多实用、管用、好用的数字化治理场景,使靠数据决策、以政策找人成为新常态。统筹推进便民服务信息终端建设,拓展“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查询、“一单式”反馈等智能服务方式,健全完善“吹哨报到、即接即办”机制,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构建新模式,推动三治融合规范化 一是强化自治强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一约五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深化邻里自治、院落自治等“微自治”实践,推广“四出四助”基层自治模式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依靠群众力量解决基层问题。二是强化法治保障。按照“应建尽建,务实管用、全面覆盖”原则,指导村(社区)规范履职,严格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制度,深化“三责一体”阳光村务监督机制,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牵头开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规范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固化“民生台账”,优化“三张清单”,做到协助准入事项“只减不增”、负面清单“只增不减”。三是强化德治教化。以社区为单位,全面建立党员公约、居民公约、共治公约,将传统文化与基层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移风易俗,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围绕村级民主协商、基层治理案例、村规民约、“五会”组织建设等重点,持续开展基层治理“三评三促三提升”系列活动,全面推广积分制约束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共商、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 四、激发新活力,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 一是壮大社区人才队伍。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按标准选优配齐社区工作者。全面落实岗位薪酬制度,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制定及时奖励、容错纠错制度,激发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联动融合机制,实现社区工作、志愿服务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二是锻造过硬能力素质。强化分级分类培训,健全初任培训、在职培训、专项工作培训体系,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探索实施“全岗通”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在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适时举办全市金牌社工技能竞赛,着力培养选拔全科社工、金牌社工。三是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继续实施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青蓝工程”,围绕“示范引领、梯队培养、资源融合、均衡互补、共促发展”目标,在社区干部队伍中选聘一批骨干担任社区工作名师,开辟名师空中课堂,创设名师工作室,围绕物业管理、加装电梯、矛盾调解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清单式、项目化方式开展创新试点,破解社区治理服务难题,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聚焦重点、抓牢关键,锤炼能力、创新实践,努力推动泰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