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亚莉代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发布日期:2024-07-05 17:32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基层社区。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社区的人大代表,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工作中听到更多“实打实”的声音,在“听民声”中找问题,在“察民情”中解愁盼,在“集民智”中求真经,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感受度,让百姓的“金点子”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落地生根。下面, 我将围绕社区治理中的停车难、买菜难、改造难的“三难”问题谈谈我们的做法:

第一个关键词:共情

我们社区共有七个敞开式的无物管老旧小区,停车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错时共享。人民东路小区共有十一栋住宅楼,因小区紧靠路边,唯一的公共空间仅仅只能停放五六辆车。记得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有居民在微信群里说起停车难,只要有一个人提起,大家都会跟上,有的说要打12345,有的就直接在群里抱怨社区不作为。每当看到这些留言,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也很想“视而不见”。可是,居民回家绕几圈都找不到车位、坐在车上打双闪等马路交警下班后的痛点也让我始终“无法安静”。与其坐等改造,不如“就地取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先把人民东路有车的居民建了一个停车交流群,随后召开座谈会。会上,我代表社区讲了前期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遇到的困难,其实把问题说开了,大家也表示能理解。那天,我和居民聊了很多,我第一次感到沟通是如此重要。最后,大家商量分两步走:一是社区与区政府协商,看能不能实行错时共享停车;二是再次与交警部门联系,能否在中午11:30—下午1:30期间尽量不要贴罚单。第二次座谈,我们主动邀请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来参加,通过协商,区政府大院每晚6点—早8点、节假日全天可以为居民提供车位。同时老区政府也实行错时停车,方便周边居民停车。

第二条路径:安装倒闸、联合共治。鼓楼北路小区和东城河路小区是两个相通的敞开式小区,小区住户比较密集,停车空地不少,但外来车辆特别多。如果安装道闸控制外来车辆,小区居民的车应该都可以停。安装道闸的前提是需要有人管理,首先要成立业委会,选定合适的人选是关键,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业委会选举成功。随后业委会开始到周边小区调研,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共同制定小区车辆停放管理制度。今年是我们停车自治管理的第三年,业委会经过商议决定引进第三方参与管理,居民的停车费从每年150元降至120元,期间群里也有过争议,比如担心第三方私自放外来车辆等等,但经过几次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家也越来越认同我们所说的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个道理。目前,小区停车管理有序,社区和业委会也减轻了不少压力。

第三条路径:市场化租赁。社区内的拆迁空地比较多,作为市人大代表,我提出了《关于市区拆迁空地改建临时停车场的建议》,市城管局领导高度重视,并对社区内中医院对面的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由海发集团承接改造,把这个拆迁空地进行土地平整,变成了临时停车场。可是停车场建好后,每月300元的停车费让我们的居民“望而却步”。在街道的协助下,最终我们拿到了每月80元的优惠停车价,从而解决了东河佳园、古邑小区等周边小区居民停车难题。

感悟1:通过解决停车难,我深深体会到,社区治理就是引导多元主体共管事的过程,我们人大代表要坚持办实事与群众需求“共情共融”,遇到难题不要回避,多开几次座谈会,这样的好处是让群众看到社区是在努力地做这件事,让他们参与其中,变“一手包办”为“让民做主”,从而通过“小协商”撬动“大和谐”。

第二个关键词:借力

买菜难是社区老年群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社区原本有个菜场,后来因为拆迁,菜场没有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买菜特别不方便。期间,我也曾经写过代表建议,建议社区周边开设平价蔬菜超市,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这几年社区也一直与超市合作,每周二、周五上午来社区售卖蔬菜,去年上半年因各种原因,这个惠民活动停止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居民的“菜篮子”很重要,但怎么解决,我们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在去年十一月份的社区大党委联席会上,我把这个困难提了出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领导比较重视,建议我们拓宽思路,不要紧盯与超市合作,可以尝试与菜场联系。会后,在区市场监管局领导的引荐下,我与暮春菜场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邀请其实地查看,菜场这边也很给力,安排了两个商户每天上午6点—12点到社区旁的通道来售卖蔬菜和肉制品。区市场监管局领导又主动帮助我们协调了四辆便民车过来,方便商户售卖蔬菜,并安排专人每周三前来对蔬菜和肉类进行快检,让居民吃的更放心。目前,小菜场办的红红火火,居民买菜开开心心,这样和谐的场景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小美好”。这几年,我们还与辖区商家合作,开办了“聚福”食堂,解决了高龄、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

感悟2:有道是,民之所望,服务所向。新时期的社区治理已不仅仅是夯实根基,更多的是要提高服务效能。我们代表不仅要拓宽视野,更要学会整合资源,善于“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精细化服务,让居民在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服务中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第三个关键词:信任

古邑小区建于90年代,其中1-7号楼的车库和住宅楼是分开的,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飞线充电”。不仅影响小区形象,还存在安全隐患。怎么改?我请来了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后,明确表示这些车库都没有产权,供电公司不好安装电表。于是我又请了电工师傅拿出了从楼道口配电箱接电到车库破路埋线的改造方案,预算是六万多元。如果图省事,完全可以用党建为民资金去完成。可是,我想到了过去我们在小区治理中这种类似的大包大揽“保姆式”服务并未让居民真正感到满意,做事经常做不到点子上,反而有点“出力不讨好”。这次,我们是不是也让居民缴一些费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想法美好,但真做起来很不容易。这次改造涉及到一百多户家庭,怎么宣传、怎么让大家配合缴费?我的第一想法是先与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商量,召开座谈会,会上大家都一致认为飞线改造非常有必要,在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我提出了这次与居民“合伙共建”的想法,大家都表示可以试一试,但是估计这个费用很难收。最终我们还是商量决定每户缴纳100元,对于积极配合的住户,每户赠送一个电动车充电定时器和车库照明灯。会上,我们还成立了飞线改造小组,同时收费实行“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共有156户居民参与了飞线改造,参与率达到了98.5%,在整个过程中,居民的心态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刚开始对收费的不理解,到后来看到成效的理解和点赞,整个过程比较顺利。

感悟3:社区治理不仅要“治”,关键还要逐步引导大家树立“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理念,这一步很难,但一定要“走”。“合伙人”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就是源于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这份信任也是检验我们社区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是否“合格”.这份信任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上积累起来的,只要做好了,群众就信你,就愿意跟你走。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社区治理,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既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让社区成为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群众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用一个个身边的鲜活场景,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山实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