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良代表:提升人文三水 推动文化强市
发布日期:2025-04-27 10:54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泰州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形成了韵味独特的人文“三水”:施耐庵的水浒,迸发着泰州人“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万丈豪情;郑板桥的水墨,彰显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梅兰芳的水袖,展示了“开拓创新领风骚”的艺术风范。人文“三水”滋养了具有泰州特色的民本文化、戏曲文化、里下河文学流派等,承载着这座城市独有的记忆和底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城市气质和神韵魅力。

作为市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我始终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履职尽责的关键抓手,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人,积极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群众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文化家园。今天我重点围绕泰州的历史与文化、机遇与挑战、思路与举措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做个汇报。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了解本地的历史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中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关于泰州的历史,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是赵朴初先生的那句“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实际上,泰州的建置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与楚威王对话时说:“东有海阳”,古地图集上标名“海阳地”,指的就是今天的泰州。

“海陵”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枚乘传》,西汉文学家枚乘说“转粟向西,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这里所讲的海陵,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海陵作为一个专门的行政区划,同样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临淮郡有29个属县,海陵县是其中之一,临淮郡设置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由此可知公元前117年已有海陵县。之后历经多次废立、更名,至五代十国的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设置泰州,泰州之名从此开始。

北宋开宝八年(976年),朝廷设置海陵监,改置泰州西溪盐仓,辖海陵、兴化、盐城、泰兴、如皋五县。宋代泰州盐产量超过六十五万石,盐税“居天下半”。经济因盐而兴,人文因盐而盛,曾致尧、吕夷简、范仲淹、晏殊、滕子京、胡瑗等名人大家都曾在此吟诗雅集、切磋学问、纵论天下。

民国(1912年)建立泰州改称泰县。1949121日泰州解放,22日成立泰州市人民政府,属苏北泰州专区。建国后的1950年,苏北泰州专区与扬州专区合并为泰州专区,专署设在泰州市。195411月泰州成为省辖市;19587月,泰州市改为地辖市,属扬州地区。1983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及兴化、泰县、泰兴、靖江等县均属扬州市。直至19967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泰州市。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泰州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里简单整理了几个方面。

一是水城水乡文化。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濒江临海”长达19个世纪,自古被称为“江海门户,水陆要津”。泰州先民长期与江海为伴,形成了独特的江海文化。

凤城河,泰州的护城河,玉带般穿起了望海楼、崇儒祠、南山寺、梅桃柳三园等主要景点,成为游览泰州老城区的主轴线。元代泰州尹赵孟写下了“渺渺孤舟发,翩翩栖鸟迁”的城河风光;明代储也以“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苹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一诗描绘泰州水乡风情;清代一首《竹枝词》“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廊居然一水通”也说明了泰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水城。

望海楼,泰州市的地标性建筑,景区内有一座文会堂,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仕途起始于泰州,他曾在这里“以文会友”,写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其中“君子不独乐”的观点可说是日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的思想源头。

今天的泰州,水域面积接近四分之一、大小湖泊2万多个、长江岸线近百公里,拥有全国保存完好的千年城河(凤城河)、全国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潼会船)、全国最美的油菜花海(兴化千垛)、华东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之一(溱湖湿地)。可以说,泰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的历史。

二是盐税文化。泰州也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古城。最知名的古盐运河,开凿于西汉文景年间,贯穿扬泰通三地。鼎盛之时,有着“天下税收,盐利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的说法。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古盐运河连接上了这条“大动脉”,一直绵延至今。位于凤城河边的盐税博物馆也是全省唯一一座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展馆。

三是教育文化。泰州自古崇文尚儒、重教兴学,有着“儒风之盛,素冠淮南”的说法,诞生了两位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家:胡瑗和王艮。胡瑗是北宋初年理学先驱,主张“明体达用”,首创“分斋教学法”,对北宋及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王艮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创立了泰州学派。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强调以民为本,真正开创了平民儒学之风,被认为是胡瑗思想的延续。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也是唯一以地方名字命名的儒学学派,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倡“万物一体”的生态哲学思想、“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人人君子”的平民教育思想等等。

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泰州学派传承发展。我们近年来大力挖掘泰州学派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聚力“明体达用相贯通”、致力“百姓日用而不觉”作为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特色,着力走出具有泰州特色的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是戏曲文化。泰州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唯一的“梅桃柳”戏曲“三家村”,是一座“有戏”的城市。

“梅”指的是梅兰芳。梅先生对他的祖籍泰州有深厚的感情。1956年,63岁的梅兰芳返乡演出,连续6天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出现了“万人空巷看梅郎”的盛况,也就此播下了京剧艺术的种子,让梅派京剧艺术在泰州生根发芽。

“桃”指的是戏曲《桃花扇》。作者是清代大戏剧家、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孔尚任奉命来泰州协助治理水患,由此与泰州结缘。此后因治水理念发生分歧致仕途受阻,寓居泰州三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凤城河畔的桃园内,按原样复建了陈庵(即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之处),门前高悬“孔尚任旧居”匾额,照壁上镌刻着孔尚任撰写的“陈庵记”。《桃花扇》经历十年三易其稿,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

“柳”指的是柳敬亭。柳敬亭是明末清初卓越的说书艺人,声名远扬,被曲艺界奉为祖师爷,世人称其“鼓板轻敲,便有风雷雨露;舌唇方动,已成史传春秋”。如今,为纪念柳敬亭而建的柳园,成为全国曲艺界瞻仰寻根之所。柳园东侧的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评书评话博物馆,也是泰州首个国字号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扇》也将柳敬亭的故事收入其中进行演绎,两位因泰州“结缘”的艺术大师在戏剧中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动。

五是里下河民俗文化。里下河从地理概念上来讲,并不是一条具体的河流,而是江苏中部以兴化为中心、以海滩潮洼为基础的平原洼地,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南至通扬运河、北至淮河入海水道,是为里下河地区。密布的水网、兴盛的水运,使得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塑造了极具特色的城脉、学脉、文脉,孕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走出了费振钟、王干、毕飞宇、庞余亮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形成了溱潼会船、板桥道情、茅山号子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

2013年以来,我们持续打造里下河文学品牌,连续举办十二届研讨会,成立中国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开设“里下河文学研究”专栏,推动里下河文学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泰州城市文化标识之一。

六是佛教文化。泰州佛教文化的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古泰州城区不大但有九大丛林、一百多所寺庵庙宇,曾有“家家观世音,处处弥勒佛”之说。泰州还有“名僧摇篮“之美誉,名山方丈“泰州籍者占十之七八”。《民国高僧传》中所列38位高僧,其中与泰州有渊源的有16名之多。星云大师曾说“泰州话就是佛教界的普通话”。

七是美食文化。泰州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美食,如黄桥烧饼、靖江蟹黄汤包、兴化中庄醉蟹、溱潼鱼饼、泰州小磨麻油等等。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泰州早茶。泰州早茶历史悠久,始创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富春茶社(现名富春大酒店),比扬州的富春茶社还要早8年;兴化养和园,源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创办的顺兴楼,至今已有147年历史;还有1899年的泰兴仁和楼、1925年的海棠春茶社等等,这些百年老店如今依然生机勃勃。

泰州早茶是一个源于“古”兴于“今”的行业。地级泰州市1996年组建时,全市餐饮业网点仅有5009家、总营业收入为2.37亿元、从业人员1.3万余人;到2022年,餐饮网点数量增长了4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了11倍、餐饮总营业收入增长了70多倍。目前,我们正在聚力打造“早点来泰州,泰州来早点”的早茶品牌,推动泰州早茶强势“出圈”,成为城市独特IP

八是红色文化。泰州是红色沃土、革命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革命历史,拥有1710处革命遗址、遗迹,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和烈士陵园等,构成了庞大的“红色基因库”。泰州身上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红色标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是“东线第一帆”,是人民海军诞生地,也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

近年来,我们持续打造“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品牌,每年举办纪念人民海军诞生活动,积极探索海军文化园建设,策划打造“亮舰”大型实景演出;充分挖掘“三个不相信”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深入开展“践行三个不相信干字当头走在前”特色主题宣教活动,激发全市上下“强国复兴有我”的内生动力。

九是名人文化。泰州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城名宦交相重”。除了前面提到的胡瑗、范仲淹、王艮、梅兰芳等人以外,岳飞、陆游、刘熙载、高二适、丁西林等名人大家都曾在泰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最具泰州特色的,就是以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为代表的人文“三水”。

(一)施耐庵:以江湖叙事铸就“敢闯敢拼”的斗争精神

“水浒”作者施耐庵生于元末明初的兴化白驹场(今属泰州兴化),其《水浒传》的创作与泰州地域文化深度交融。里下河水乡的河网密布、盐运河商贸繁荣,为小说中“江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地理原型。书中“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侠义精神,与泰州民间崇文尚武的传统一脉相承。

施耐庵是泰州文学基因的缔造者,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自2011年开始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主要聚焦汉语长篇叙事作品,兴化为永久颁奖地。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全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权威性。截止目前已有28部作品获奖。

(二)郑板桥:以民本思想淬炼“枝叶关情”的担当品格

“水墨”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其艺术生涯与泰州密不可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期间,仍以泰州为精神故土,晚年归葬兴化管阮村祖茔。他的“六分半书”书法变革与水墨写意风格,深受泰州盐商文化包容性与水乡灵动气质影响。

郑板桥是泰州艺术品格的精神象征。作为诗书画“三绝”的一个重要的人文“符号”,他的民本情怀、廉政思想为后人称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一枝一叶总关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等郑板桥诗句,称之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自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郑板桥艺术节”,开展包括“板桥道情”大赛、全国诗词大赛、中小学生“板桥杯”书法绘画大赛、郑板桥艺术作品成就展、颁发“板桥文艺奖”等一系列活动,至2023年共举办十六届。今年4月初,我们聚焦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以弘扬板桥遗风为主题,开展为期6天的“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走进泰州采风活动,作为提升人文“三水”的落笔之举。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三位领头人带领30多位领导专家齐聚泰州、同台创作,成为近年来泰州乃至全省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新创作品最多的一次文化盛会。

(三)梅兰芳:以戏曲演绎厚植“梅澜芳华”的爱国情怀

“水袖”梅兰芳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了。梅兰芳祖籍泰州凤凰墩鲍家坝,其家族四代梨园世家始于泰州。梅派艺术“中正平和”的美学追求,与泰州崇儒尚礼的城市气质深度契合。抗战期间梅兰芳拒绝为日伪演出,靠卖画维持生计,甚至不惜打伤寒针躲避日军的登台威胁,蓄须明志的爱国壮举成为一代佳话1956年返乡祭祖时,在泰州人民剧场连演《贵妃醉酒》等剧目,观众挤满剧场内外街道,谢幕达17次,万人空巷的场景至今仍是城市集体记忆。

梅兰芳是泰州文化出圈的重要名片。从1984年首次开展纪念梅兰芳诞辰活动开始,近年来我们已经连续举办16届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4“百梅争艳”戏曲汇,新编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梅兰芳·丹桂记》并全国巡演,与国家博物馆、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举办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以及为表彰戏曲艺术人才而创立“梅兰芳艺术奖”,成立泰州梅兰芳艺术中心、梅兰芳京剧团,泰州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梅派之城”。去年以来,我们持续深化“梅郎故里、戏曲圣地”文化品牌建设,加快构建“十个一”工作布局,努力把泰州打造成全国戏曲艺术演出中心、交流中心和传播中心。

二、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照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对标周边兄弟城市文化建设的良好态势,泰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从国家战略看,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更高站位建设文化强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指示,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我市文化强市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从省委要求看,新定位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更高追求建设文化强市。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赋予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面对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泰州新实践中,以更高标准推进文化强市,就是要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大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和展示传播,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从各地实践看,文化生活化、沉浸化、体验化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趋势。传统文化走向社会实践,历史文脉融入日常生活,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沉浸化、体验化成为各地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一些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强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质量,成为优化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引擎。地域文化通过“非遗+直播”“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在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有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从自身实际看,有效投入不足且缺乏长期动力是当前最大的瓶颈。目前,泰州地区文化辨识度与文化强市的追求比有差距、文化产品丰富度与广大群众的期待比有差距、文化产业贡献度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比有差距。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存在场馆老化、设施陈旧、功能缺失等问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相对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淮安西游乐园、盐城荷兰花海等显示度高的旗舰型项目,能代表泰州地域特色的大型文旅项目有待开发;财政投入偏低,全市文化产业、旅游专项资金仅1600万元(相较之下,常州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扶持金额超8900万元,宿迁市文化、旅游专项资金1亿元)制约了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来看,我市文化强市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在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泰州学派等重磅IP上推出更多旗舰型项目、形成更大全国性影响,才能在更新的发展形势、更宽的发展领域、更高的发展要求上突围破局。

三、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人大代表、宣传部门负责人的“双重身份”,给我带来的是全面履职尽责、推进文化强市的双重压力与动力。去年我牵头起草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明确10大行动、35项具体任务,出台重点任务清单267条,绘就了文化强市建设的“路径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围绕行动方案的落实,精心绘制泰州文化传承脉络图谱,从“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练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基本功。

1.“唱”响时代强音,在以文化人上实现新提升

唱响新时代的好声音,关键在于坚持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重点要做到三个“引”字。

一是思想的引领思想理论在宣传工作、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概括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排在首位的就是要高举思想旗帜。这里讲的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的问题,还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问题。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新思想“入心工程”,积极构建理论武装“明体达用”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打好风险防范、阵地管理、舆情应对处置的组合拳,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二是情绪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化即“人化”,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社会矛盾集中多发的情况,社会心态的问题特别重要。一方面,要统筹做好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全景式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作用,加强预期管理、提振发展信心,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三是精神的引育。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否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所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重视创造精神财富。具体到泰州实际,其中一点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三个不相信”这一精神之“钙”,激发全市上下坚定信念、矢志攻坚的精神力量。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开展“到泰州、泰周到,争当文明有礼泰州人”系列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和鼓舞群众精神世界。

2.“念”好创新口诀,在以文惠民上实现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泰州做大做强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要创造性转化。是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加工、改造、提炼,赋予新的表达样式,即“形”的更新。要强化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探索打造有标识性的历史文化街区,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收藏在展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

另一方面,要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指的是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延伸、深化,丰富它新的价值空间,即“神”的发展。要通过扶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推动几个重量级IP、以及里下河文学优秀作品各种艺术形式的现代化呈现,厚植守正创新的文化土壤。同时,要积极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方法路径,构建供给多元、服务精准的文化惠民“供应链”,通过把文化惠民和文明实践紧密结合,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服务圈”。

3.“做”强产业布局,在以文兴业上实现新提升

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并指出人文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体现了发展本质的回归,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是一种高质量、现代化的新型经济学。研究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重点把握三个要素:

一是创意驱动。文化创意的核心,不在于政府而在于市场、在于企业和个人。要实施文化产业“服务力提升年”行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链招商,积极构建“泰有引力”文化人才生态,引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内容型、核心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把更多的文化创意转化为文化项目、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科技支撑。科技是文化腾飞的翅膀,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内容的表现力上,要善于在艺术作品中运用科技手段;文化形式的吸引力上,要善于运用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上,要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文化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文化创作设计、内容生产、传播体验等环节的规模化应用,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是践行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抓手。泰州文旅资源很丰富,凤城河、溱湖、千垛菜花景区等等,缺少一些重磅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人文优势,谋划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统筹培育赛事游、休闲游、工业游、商贸游、研学游等“文旅+”新场景,开展四季分明、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不断把文旅资源转化为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造特色标识,在以文润城上实现新提升

当前,各地都在致力打造特色文化标识,怎么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要下好“梳理文脉、打造精品、立体传播”三步棋。

一是致力研发超级IP。把握两个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整合全市的文化资源,统一谋划部署、推动落实。所谓小处着手,就是要找准切入口,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当前我们已经找准了一个切口:人文“三水”,接下来就是要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人文“三水”,一并带动泰州学派、人民海军、里下河文学、早茶等文化元素,构建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矩阵。

二是注重打造现象级产品。有了好的IP,就必须有足够的项目内容来支撑。必须树立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理念,精准定位,把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找出来,把泰州独特的市井文化、独特的烟火气找出来,把有限的力量用在独一无二的资源上。

三是突出加强网络营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引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重塑性变革,要求我们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平台载体、话语方式、内容表达等全方位数字化创新。

文化强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命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绝非朝夕之功。我将始终践行代表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持续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彰显城市品格,努力让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芳华。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