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医疗卫生条线上的人大代表,更应立足岗位职责,针对卫生健康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就医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加强理论学习,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自己头脑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也积极开展自学,并带领医院党政班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我平时注重自学,以身作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抓班子带队伍过程中,坚持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医院党校学习、专题党课等为抓手,在院内营造出浓厚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 二、积极履职尽责,当好人民代表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大代表是光荣而神圣的职务,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职责使命。一方面深入群众收集建议,一方面抓好医院管理,让百姓有“医”靠。 通过学习调研、协商议事,我以“脚底板+朋友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并组织院内骨干围绕如何“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找准实事项目,形成“改善医患关系”“延伸服务范围”“简化就医流程”等调研课题,我也先后提出“加强市区统筹,优化120车辆洗消站建设”“加强急救技能科普,提升市民应急技能”等代表建议。履职期间,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的内涵,更懂得要讲好中国故事、人大故事、泰州故事、四院故事。通过征集群众身边的“细微事”,提出建议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全程督办“微实事”,我亲身感受到群众对我的认可,也很有成就感。 多年来,我聚焦广大市民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行“请进来”的医疗模式,用开阔的视野寻找“带教资源”,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坐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同时,有效借助专家“组团式”帮扶机制,建立起“一对一”“师带徒”等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人才队伍建设。以“三月医疗诚信”“十月便民惠民月”“百场科普进社区”“千医巡诊万村行”“医格+网格”为抓手,举办一系列基层义诊“订单式”送健康服务。持续开展近8年的“第一目击者‘救’在身边”公益急救培训项目,已惠及泰州热心市民近2万人次,并获得“江苏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成为泰州地区知名公益品牌。 三、致力“三年攻坚”,凝心聚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海陵区“致力民生·健康海陵”发展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曾明确“支持第四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八条”。这一系列部署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育英、筑峰、强基、扩能”,我们坚持“内培外引”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和“借智借力”的人才柔性政策,探索多层次、全周期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打造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分校,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又懂政治、既懂业务又懂党务、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优秀人才;深化“双培养”机制,积极将“双高”人才、优秀青年医务人员等吸纳入党;倾力铸塑“‘医’心向党‘益’心为民”“一支部一实事”等党建品牌,形成“一线贯穿、亮点纷呈”的品牌集群效应,唤醒基层医务人员对党组织的向往。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医务人员入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如今,“向党员看齐,向党员学习”在医院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积极开展上挂下联,将上海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引入泰州,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医院,实现重要医学检查和检验结果的互认。安排12名临床技术骨干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挂职副院长,在10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定期专家工作室设点;协助7家单位推进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标准化建设,其中4家已经通过验收;建成区域消毒供应、检验、病理、心电、影像五大中心。医院相继创建成为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单位;成功创建16个泰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康复中心、脑病中心、高压氧舱、肺结节诊疗中心等陆续开展诊疗,医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稳步推进中。 四、加强数字赋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数字赋能、精准医疗、体验革命”等已不再是新名词,新技术层出不穷,老百姓健康需求不断提升,身处其中,我深切感到不进则退、不快则退、不忧则退。 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框架下,我们持续打造“互联网医院”,同时借助“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网络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线上预约、线下上门”的延续服务;“国内知名专家会诊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专家“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服务理念;在市区首家上线“信用医疗”,实现医保基金和个人现金融合支付;针对上班族和其他平时就医不便的患者,接连推出“延时门诊”“无假日门诊”“助医行动”等有力举措;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与120互联互通,胸痛救治时间缩短至45分钟,卒中救治时间缩短至55分钟。 五、加强人文建院,打造人民满意的品牌医院 协和医院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大夫曾说,医生要永远走到病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不管影像、化验如何的全面,医生都要去看病人。因此我想,人文建设与医疗技术如同医疗服务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因为不管科技发展多快,不可能全部用机器来取代医护人员。 做一家“百姓信赖、员工幸福、同行尊重、党政满意”的人民医院,让百姓在泰州遇见最负责任的医院,在泰州享有健康生活。我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凝练“医心向党
益心为民”党建品牌,建设职工人文图书馆,将便利店、咖啡机、钢琴、古筝搬到医院,开展“角色互换”体验活动,“医务社工+志愿者”双工联动展现“暖”实力,大力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创建以“闭环式服务、方阵化布局、网格化管理”为主体的党建领航医疗服务循环体系。以公益展现四院温度,援疆、援藏、援陕专家跨越千山万水,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在一个又一个细致用心的举措中,我们不断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意识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最终达到人民满意的目标。 代表的任期有限,而责任无限,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群众工作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作为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人大代表,无论是“行医人”还是“代言人”,我都将继续秉持“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者情怀,恪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履职承诺,继续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