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纵横 > 审议意见
关于环凤城河片区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4-07-10 15:09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6月24日至25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环凤城河片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环凤城河片区建设一直是泰州城市建设的重点,打造“凤城河文化核”,既是推动城市转型提级的重要举措,又是守护“尘世幸福”的民心工程,更是推进文旅融合、提升首位度美誉度的突围之举。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把凤城河文化核建设作为致力民生的重要抓手、聚力转型的具体行动,20多年坚持不懈推动凤城河“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靓起来”,凤城河实现水系贯通,百姓认可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城区基础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提升。

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虽然近年来环凤城河片区的规划建设有了新的提升,但在精准规划策划、配套建设跟进、工作机制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片区规划的统领性和集成性仍需加强,四个子片区分属文旅、海陵两个实施主体,各自“蓝本”“蓝图”融通不够,规划引领作用不强片区内部分已建成道路、绿化移交不畅,“建”与“管”未能实现高效衔接;多部门参与、高效率服务片区建设的联席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四个子片区实施主体的“一盘棋”思维有待强化。

为落实市委关于构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新格局的决策部署,监督推动“凤城河文化核”建设,全力助推城市转型提级,更好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优化建设蓝图,把准片区建设总体方向。

一要坚持高点定位。紧扣“双水绕城、街河并行、一河两岸、城河复兴”的目标愿景,坚持以水为魂、守护古今交融的城市根脉,坚持以文为核、传承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坚持以绿为基、构建水岸相依的生态绿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活力涌动的经济动脉,以凤城河文化核的建设,全力推动城市转型提级。

二要强化系统规划。按照“一主两副、一带四轴”市域总体发展规划,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宏观视野、长远眼光,从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对凤城河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加快形成“城河以内”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互衔接、互为配套的规划体系。充分梳理城河水系肌理,排出远期、中期、近期规划体系,按年度逐步实施,有力保障片区规划建设当前可行、预期可见、长远可持续。

三要加强文化赋能。要坚持活化利用,深入开展文脉梳理,充分把握片区内丰富的名人故居、文化遗迹、历史故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桥文化、盐税文化、吉祥文化、早茶文化、教育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串连到片区规划建设中。同时,以四大子片区为支撑,联动打造三水湾、老街、十胜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统筹好“旧”与“新”及“文”与“商”的关系,把多元业态融合起来,提高群众生活体验感、社交活跃度和出行便利性,把凤城河打造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和水城特色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二)突出项目建设,构建环河片区有力支撑

一要以龙头项目引流。坚持高端化、流量型、带动性项目优先,全力招引龙头性、标志性、惠民性,能够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吸引人的重大项目落地。同时,本着“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结合,从用地、规划、环评、投资规模与收益等多方面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

二要以节点项目增色。要一手抓提升、一手抓培育,在加快推进长岛枫叶岛、提升滨河景观的基础上,策划培育有特色、有带动性的“爆点”项目,大胆创意、无中生有,把凤城河打造成近悦远来的“诗和远方”。

三要以更新项目提质。要强化全域整体开发意识,深入研究片区的定位、目标和功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改造提升,还原、整理、提升一批历史建筑及文化街区,实现老城保护、文旅发展、居民生活的“美美与共”。

(三)强化要素保障,营造护航发展良好环境

一要强化机制保障。片区建设指挥部要加强全局工作组织领导,围绕规划目标,坚持片区项目整体建设一盘棋,强化全域整体开发意识,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定、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等方面加强系统谋划、协调配合。要进一步细化海陵区政府、市文旅集团与市相关部门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层面推进机制,加大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加强市区联动与部门协作。

二要强化资金保障。坚持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密切部门协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和债券资金支持。充分考虑价值溢出和辐射带动,优先在重点开发区域配置资源,实现综合投入和整体产出的收益平衡。

三要强化法治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相关法规和决议,坚持保护为先、合理活化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注重环河业态和自然生态的平衡,合理调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履行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等程序,确保片区项目建设依法依规进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