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立法十周年|践行立法时代使命 致力推动良法善治
发布日期:2025-07-01 11:00来源:人大办浏览次数:

“泰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十年,是立法人努力探索求进的十年,是法治理念日益浸润人心的十年,也是地方立法积极有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十年。”回顾十年来的地方立法工作情况,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祥凤作了总结。十年来,泰州市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22部(1部程序法、21部实体法)、修改4部、废止1部,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泰州地方立法的闪亮印记。

——2015年7月31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获得地方立法权,成为当年立法法修改、扩大设区市的立法权之后,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6个城市之一。

——2016年1月,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泰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对规范全市立法活动,保障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筑牢制度根基。

——2016年4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设立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

——2016年7月,《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获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成为全市第一部地方实体法规。‌

——2022年10月,泰州市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制定《立法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推动地方立法形成从选题立项、征集意见、调研论证、起草修改到审议批准全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流程。


让每一部法规都聚焦聚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泰州是省内最年轻的设区市,更是一座追赶型城市,最大的后发优势来自营商环境,最大的发展潜力也来自营商环境。

围绕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活动,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1月1日,《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海陵区发改委营商环境科负责人夷刚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从有了《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之后,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我们很多方面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指导。”市数据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全面升级“一企来办・泰企通”平台,汇聚惠企政策5102条、申报事项204项,高标高质高效服务企业。在落实国家、省46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基础上,结合泰州产业特色新增30个自选事项,改革后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环节减少80%以上,年办件量超200万件。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泰州兴化、姜堰、海陵等地垛田被称为“里下河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有效解决垛田面积减少、垛体变矮、土质下降以及耕种技艺失传等问题,切实加强垛田的传承和保护,2021年3月1日,《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推动构建垛田规划“一张图”、保护管理“一张网”、传承利用“一盘棋”的制度体系,让一垛一水得到精心呵护。在条例的加持下,垛田保护和开发实现双向发力、双向互动,垛田区域内10个农产品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6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垛田出产的“兴化香葱”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荣誉称号。千垛景区“水上油菜花海”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今年清明假期三天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促发展、保民生、强治理”的立法取向,将立法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探索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制之路。

“水城水乡、至淳至美”是泰州城市的文脉标识,是根深蒂固的乡愁记忆。围绕守护“碧水蓝天绿地”,相继制定水环境保护条例、绿化条例,以及全国首部河长制工作条例、全省首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以系统集成立法助力描绘最美生态底色。

“在家安心、在外安全”是人民群众最为基本、最为朴素的生活理念。围绕出行安全,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以及全省首部城市快速路管理条例,致力于精准解决泰州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围绕居住安宁,制定房屋安全管理条例、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强化各方责任,为协调难点、打通堵点提供法规依据;围绕社会安定,制定消防条例、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积极响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推动系统治理,夯实基层一线工作根基。

“文明进步、幸福和谐”是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泰州市托育服务条例》是省内首部专门规范托育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为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作出了先行先试的有益探索。制定全民健身条例、文明行为条例、献血条例等,用法治力量保障全民健康水平,引领文明新风,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

地方立法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加强探索,创新实践,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各环节“沉浸式”参与立法工作,使立法过程成为实现和体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的典范。

物业管理工作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共识,是《泰州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立法调研现场和座谈论证会上,小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社区、行业主管部门、水电气以及电信企业、立法咨询专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一次次“面红耳赤”的激烈讨论和一遍遍“咬文嚼字”的细致修改,各方之间的“同心圆”渐渐有了轮廓、“公约数”慢慢有了答案。“起草过程中,我们坚持深调研、把座谈会开到群众家门口和业主之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各类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累计收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建议达1000多条。”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刚介绍道。


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构建起“人大代表主渠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立法协调同盟军、专家学者智囊团、线上线下全天候”的综合性征求意见工作体系,广泛深入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智,切实彰显了立法为民的价值追求。

苏陈镇是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设立的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逐步摸索并构建了以代表之家作为“哨站”、以村居及部分企业为“哨岗”、以样本户为“哨点”、以公众号等平台为“哨码”的征集意见“四哨”工作网络。在《泰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制定过程中,农资经营户刘荣国在“水韵苏陈”公众号看到立法草案征集意见公告后,提出了“条例第十六条中化肥实名制无法减少化肥使用,建议删去”和“针对不同的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应作出相应的监测规定”两条建议;农户仲晓明在“哨兵小队”走访收集意见时,提出了“第三十一条中应明确规定关于螃蟹养殖中废弃水草利用和处置的规定”的建议。征求意见期间,苏陈镇人大共收到意见建议84条,3人提出的5条建议被直接采纳,多条文字方面的意见经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后也予以吸收采纳。

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民主立法下基层,征求意见到村居”,不断推动联系点建设走深走实。2023年制定《关于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意见》,2024年又出台《关于切实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实施意见》,通过“两个意见”,全面有序推进立法联系点“四大建设”、“三大任务”,全市近80%的联系点职能、网格、制度、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泰兴市黄桥镇“1234”工作模式、海陵区苏陈镇“四哨”工作网络、姜堰区罗塘街道“1+12+N”工作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成效。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建有近300个立法信息采集点,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立法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了征询意见与基层群众“零距离”和“24小时不打烊”。各联系点共组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活动200多次,反馈建议意见4000多条,1万多人次参与了意见征询,各种“金点子”成为立法必不可缺的“金钥匙”。

让每一部法规都见到效用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聚焦“贯彻执行、全面普及、依法治理、常态长效”,努力促进地方性法规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地方性法规落地有声、踏石留印。

标准化条例是全国设区市首部标准化领域地方性法规,以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对产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创新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细化,以先进标准促进泰州市产业升级,推进质量强市和品质泰州建设。房屋安全管理条例将基层首创的房屋安全四级管理体系予以固化,由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电力保护条例全面禁止市域内生产、销售、燃放孔明灯,条例实施后,全市未再发生因燃放孔明灯引发的电力安全事故。市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相关安全事故基本清零,空气质量明显改观,赢得群众支持和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公安、法院、消防、城管、生态环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积极引用地方性法规作为依据,调处矛盾纠纷、处置违法行为、作出司法裁决近30件(不含轻微交通违法行为)。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力推动地方性法规全面正确有效实施”,组织视察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听取实施情况报告、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共计10余次。每年8月份,是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地方性法规宣传月”,市人大相关工委和市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全面宣传、重点宣传、精准宣传,确保执法者、用法者、涉法者知法懂法守法,努力提高地方性法规的社会知晓度,让地方性法规深入人心。鼓励基层单位组织开展“接地气、有特色”的普宣活动。南师大泰州学院法学院成立课题组,组织开展泰州市地方性法规普法宣传创新模式研究,举办“法治+本土文化”普法沙龙活动。苏陈镇“听好戏、悟法理”人大京剧普法表演、许庄街道“立法为民、法进万家”活动、兴化市检察院监督地方性法规开展的垛田保护检察听证、公益巡查等系列活动,成为“以立法带动普法、以普法促进用法”的基层创新实践。


新征程上,地方立法工作责任如磐、使命在肩,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围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务实求进、创新求索,努力以更高的立法质量、更优的法治效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