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不仅建得快,更能见效实?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探索构建政府投资项目闭环监督模式,给出颇具启示的答案。通过一套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组合拳”,推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率显著提升近20个百分点,让每一笔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发挥最大效益。 
监督不能凭感觉,要靠制度。2019年,泰州市人大率先制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办法(试行)》,并于2022年进行修订升级,将监督范围拓展至政府债务资金项目,并明确了从计划编制到后期评估的各环节监督要求。 “我们绘制了清晰的年度监督流程图,让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泰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人介绍。这套流程环环相扣:每年2月,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年度投资计划;每月,动态分析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情况;每季度,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并形成监督意见;每年8月,集中听取和审议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清晰的时序和任务,确保了监督不缺位、不滞后。 
监督不是“秋后算账”,而要贯穿项目始终。泰州人大将监督关口前移,在项目立项阶段就提前介入。每年年底,通过召开通报会、组织代表和专家进行初步审查,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等进行严格把关。“凡是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项目,坚决不放入年度计划,从源头上避免了‘先天不足’。”一位参与审查的专家表示。 在项目推进中,监督则突出刚性。通过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跟踪,紧盯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关键指标,严防随意调整规划和预算。对于已完工项目,监督并未停止。从2024年起,泰州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在专家参与下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绩效“回头看”,重点评估其综合效益,真正打通了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每年数十个政府投资项目,如何避免监督“走过场”?泰州人大的答案是:精准聚焦、多方参与。每年,人大都会遴选约10个投资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监督,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监督方式充满“科技感”与“烟火气”。线上,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如同“火眼金睛”,能对预算执行进行智能分析和风险预警;线下,代表们深入项目现场,实地察看进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752个代表“家站点”和基层联系点成为汇集民意的“前哨站”。曾有代表通过履职平台反映,青年路北延工程因安全隐患竣工后迟迟未通车。人大迅速组织专题督办,推动问题在3个月内解决,赢得了群众点赞。此外,专家团队和审计监督力量的引入,更是为人大监督装上了“专业引擎”。 
监督能否形成威慑,关键看整改是否动真格。泰州人大连续几年对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并对满意率低的项目责任单位进行“点名”,要求其限期整改并报告结果。 2021年,一场针对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专题询问会“辣味”十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围绕要素保障、资金绩效等堵点痛点,直接向1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发问。“这种面对面的压力,有效传导了责任,推动了问题实质性解决。”一位与会代表回忆道。人大还以“审议意见+问题清单”形式交办政府,并要求限期反馈整改方案和结果,形成了“交办-整改-督查”的严密闭环,推动政府建章立制,完善了项目管理长效机制。 实践表明,泰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打好监督“组合拳”,与政府同向发力,共同推动公共资金用好用实,正将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