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2021007 主办单位:体育局 姓名 | 详细地址 | 联系电话 | 徐华 | 泰兴市济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人大工作委主任 | 13655266558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体育人口有较大增长,全民健身场所及健身设施明显增多,综合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文体活动中心基本做到全覆盖,城市“十分钟健身圈”、农村“二十分钟健身圈”日益完善,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综合性健身会所及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棋类等项目的培训机构不断增长。基本建成了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身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国民体质综合指标总体水平提高。当前,我市正抢抓承办第二十届省运会的大好机遇,大力推进了市体育公园、高港区凤栖湖体育生态园、姜堰区溱湖绿洲生态园、中国智力运动(泰州)产业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等项目的实施,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体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 但是,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高品位体育设施仍然比较匮乏。虽然我市抓住筹备省运会的契机大力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但仍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高标准、高水平综合场馆建设水平在省内处于较低水平,体育公园严重偏少,慢行系统建设缓慢,综合骑行道、步行道打造力度不够,专业比赛场地较为欠缺,多功能运动场地总量不足;体育场地类型比较单一,健身场地主要为篮球场、乒乓球场和健身路径,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场地布设较少;预留配置用地不足,城区尤其是中心城区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缺乏,尤其不能满足青少年活动要求;社区、村体育活动室建设滞后,对“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体育设施配置主要依靠上级部门配送;基层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设施老旧,有的功能室被挪作他用;部分新建小区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的标准(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百户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要求预留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部分小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小,健身器材数量、品种较少,且器材质量较差。 二是体育场馆(地)开放程度不高。目前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面向居民免费开放,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并未对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在无学生上学的节假日、寒暑假及放学后的晚上均闲置不用,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此外,大型场馆的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有待加强,有些地方全民健身中心只有在全民健身日及国庆、春节等假日才免费对市民开放,周末正常营业,收费参照市场价格,没有更好地惠及市民。 三是体育设施日常管护不到位。目前无物管小区器材管护主要依靠各村居体育分管负责人,由于村居工作人员工作量大,缺乏相关专业能力,在器材管护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村居在财政上无力承担大量损坏器材的维修,只能向上申请更换,而体育器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全市器材的新增和损坏器材的更换。物管小区器材管护责任由物业公司承担,但物业公司推卸责任不作为,导致很多器材尤其是投放较早的器材残缺不齐、锈迹斑斑,缺少必要的维护。每个游园(公园)、广场功能定位不同,建设单位选择的体育设施类别五花八门、品牌众多,一旦损坏,维修非常麻烦。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对推动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提几点建议: 1.宏观规划,科学布点,提升全民健身工程质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步伐。牢牢抓住筹办省运会这一做强城市的重要引擎,全力以赴抓项目,加强系统谋划、策划和规划,加大场馆建设力度,促进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深刻理解 “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含义,注重品质品位,学习苏南和周边县市的成功经验,高起点谋划城市体育功能布局,高标准建设场馆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出一批富有泰州文化特色的城市慢行系统、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综合性场馆、体育特色小镇等,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以及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功能,优化城市“十分钟健身圈”和农村“二十分钟健身圈”,丰富基层体育健身场地种类;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提档升级村居体育活动室;综合利用游园绿地,插入体育元素,有效增加人均公共体育面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配建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小区体育服务功能。 2.精准施策,严格管理,提高体育场地开放力度。有效发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效益,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保证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权利。出台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学校由于安全和场馆维护成本等方面的顾虑,在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推动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健身场地,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解决我市人均公共体育面积不足的问题。 3.加大投入,强化管护,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制度,从规划、建设、管理和违法处理等各个环节予以规范。实行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明确主管单位、受赠单位管理维护职责,明确器材管理维护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体育主管部门应参与到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立项、方案审批、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专业把关,从而规范全市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确保体育设施建设安装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安全。加大住建局对物管小区的管理,落实物管小区的器材维护保养及更换责任,确保小区健身器材的长久安全使用;针对公共绿地设施,聘请专业队伍对器材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及时避免群众受到伤害。
|